1950年代,刚刚打完朝鲜战争的韩国,人均GDP仅有60美元左右,饿殍遍野,跟非洲差不多,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地方之一。
可是半个世纪之后的2021年,韩国人均GDP已上升到3.48万美元,接近意大利的3.56万美元,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30个国家之一。
这是二战之后,全球最耀眼的经济奇迹。
截至今天,韩国在芯片、面板、手机、家电、汽车、造船、钢铁、石化、核能、电池、电信、游戏、娱乐等产业上都获得了重要的地位。
韩国的成就是如何获得的?
韩国被外界称之为“三星共和国”,据说由三星、现代、LG、SK等十大财阀控制着国家70%的GDP,背后的真相又是怎样的呢?
我们从日据时代说起。
1910-45年,朝鲜沦为日本殖民地,对于韩国人来说,这是屈辱的黑暗时代。
但必须承认,这几十年,由于日本摧毁了朝鲜的封建王朝,在朝鲜修建铁路、医院、学校,引入资本主义,恰恰又是韩国经济腾飞的起点。
日本确实是把朝鲜半岛作为自己的领土来好好经营的。
三十五年间,朝鲜人的识字率从10%上升到65%,小学从100所增加到4000多所。
韩国的第一代财阀创始人,就是在这个阶段成长起来的。
三星创始人李秉喆正是其中的代表,他1910年出生,1930年到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,正是日本的经历开拓了他的视野。
回国后,李秉喆就开始创业,搞过运输贸易,开过磨米厂、面粉厂,几次破产,几次东山再起。
同期的现代集团创始人郑周永,也办起了汽车维修厂,一点一点积蓄资本。
当然,面粉厂和汽修厂都没啥技术含量,要赚大钱很难。
真正让他们实现人生飞跃的,是接下来的1945-1955年,日本战败、朝鲜战争两件大事。
日本战败,最大的影响在于,创造了一个低价买入优质资产的机会。
当时,由于日本败退,大量的日资工厂和物业被急匆匆的贱卖。
凡是在这波混乱中抓住机会抄底的,最终都发财了——
李秉喆就是靠着抄底“朝鲜酿造会社”等一批资产,实现了从小散户到大财阀的阶层跃升。
郑周永也抄底了一批房产,将轻资产的汽修厂搞成了重资产的地产大亨。
如果没能抓住也没关系,还有下一波朝鲜战争的机会在等着——
朝鲜战争期间,一百多万美军涌进半岛作战,对军需用品有着强大需求,这些都需要从海外的周边国家采购。
后世的财阀创始人们在干什么呢?
1951年,李秉喆在釜山开办了三星物产,从香港、新加坡采购军需物资,转运到国内来卖,一年间就将3亿韩元资本变成60亿韩元,增长了20倍;
郑周永则当起了包工头,大量承包美军的军营宿舍工程,获利不菲。
其余的,卡车司机赵重熏创立韩进商社(韩进海运、大韩航空前身),为美军运送物资。
金钟喜创办的韩国火药(韩华集团前身),为军队提供枪支弹药。
这些项目人人都知道是肥肉,当然也不是谁都能拿到的,关键是和政府的关系。
当时的李承晚政府,靠着美国扶持上台,大搞权钱交易,可以说正是在他任内,韩国的财阀体系逐渐形成。
不过,李承晚政府治下,经济混乱不堪,韩国仍然是世界上最落后的国家之一。
如果韩国不能走上经济高增长之路,财阀们再手眼通天,能切到的蛋糕也只有很小的一份。
因此,做大蛋糕才是关键。
光靠财阀们自身,力量是有限的,大家都很明白:
我们不过是时代的弄潮儿,这个时代,需要一位强力的领导人,指引潮水的方向。
幸运的是,这个人真的出现了!
1961年,朴正熙发动政变上台,随后成为了韩国“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”。
朴正熙执政18年,一手主导了韩国1960-70年代的经济奇迹,期间韩国人均GDP从1960年的158美元增长到1980年的1715美元,涨幅高达10倍。
朴正熙施展了哪些魔法?
其实很简单,无非就是那三板斧——
第一是大搞出口加工业。
当时的口号是“出口第一主义”,依靠韩国的廉价劳动力和资源,向发达国家低价倾销。
1962年,韩国的主要出口商品还是大米和渔类,年出口额只有可怜的5000万美元;
然而到1977年,主导出口商品已经变成了纺织品和电子产品,年出口额上升到100亿美元,仅仅是电视机等家电产品就超过了10亿美元。
除了商品出口,韩国也高度重视劳务出口,1960年代大量护士和建筑工人被派往德国工作。
1970年代石油危机期间,在中东工作的韩国劳工高达14万人,1975-79年汇回来的劳务费高达205亿美元,占同期韩国出口总额的四成。
第二是大搞基建网络。
出口不仅要靠低价,高效率的基础设施条件也很重要。
当时的口号叫“国土开发”,目标是通过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将韩国建成“一日生活圈”。
最大的一项工程是428公里长的京釜高速公路,由于要穿越连绵的群山,需要架设300多座桥梁和十几个隧道,投资成本巨大。
虽然反对声浪很大,但朴正熙顶住了压力,全力推进,最终为汽车时代的到来拉开了序幕。
第三是投资重化工业。
基建和城市化浪潮带来了对重化工业的巨大需求,钢铁、汽车、机械、石化、造船等行业迎来大爆发。
以钢产量为例,1965年仅有22万吨,到1981年已高达1270万吨,足足增长了50多倍。
机械工业,1970年的产值只有5亿美元,到1980年增长至105亿美元,增幅高达20多倍。
这三板斧,其实许多地区都用过,为什么韩国的威力尤其惊人呢?
关键是政府的执行力。
朴正熙是个狠人,优缺点都很明显。
为了压制反对派,光是1970年代,他就先后两次颁布“非常戒严令”,两次颁布“卫戍令”,三次颁布“休学令”,将那些人一个个送进监狱。
后果也很严重,那些因为宏大的政策未被照顾到的弱势群体,对他咬牙切齿。
尤其是1979年,第二次石油危机之后造成的通货膨胀,民生凋零,使得群众运动此起彼伏。
朴正熙强硬压制,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,被反对派刺杀。
但有一说一,当这种狠劲放到追求经济目标的时候,效果也是惊人的。
他每天都像打了鸡血一样,精力旺盛,办事雷厉风行。
为了推进京釜高速公路,朴正熙亲自制定工程计划,在没有日程安排的日子里,经常会坐着吉普车,奔赴现场监工。
为了打赢“出口战争”,他几乎每月都召开“出口振兴扩大会议”,与各部门长官和企业代表们讨论如何实现KPI。
有这样的领导人在鞭策官员,GDP增长就像猛踩的油门,一路超车。
各路财阀们也纷纷紧跟形势,转型实业,踏着浪潮乘风而上。
正是在这18年里,韩国的五大财阀格局渐渐奠定。
分别是:三星、现代、大宇、SK、LG。
它们能在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,关键是两点:
第一是高度追随国家政策,踩准主赛道;
第二是优秀的经营能力,以及相对较少的竞争。
第一条很好理解,第二条是什么意思呢?
我们对比一下欧美和韩国的差异就会发现,在成熟的、规模较大的欧美市场,由于每个行业都有较多的企业在参与竞争,因此专业化是非常重要的事情。
但在1960-70年代的韩国,情况却完全不同。
首先是市场的相对封闭,欧美外资还很少进入;
其次是本土有实力的大企业也不多,因此供给侧的竞争是相对不充分的。
很多情况下,一个行业只有较少的几个企业在做,领先的企业只要能研发出产品来,就很容易把整个市场给垄断了。
所谓的五大财阀,最核心的竞争力,就是抓住主赛道,跑马圈地的速度。
我们分别来看一下。
LG最初是做日化的,产品包括乳霜、牙膏、牙刷、梳子、餐具等。
1958年,创始人具仁会带领着公司切入电子赛道,这是韩国第一家电子企业,由此获得了先发优势。
1960年代,LG陆续推出收音机、电风扇、冰箱、电视机、空调、洗衣机、电梯等产品,把几乎所有家电都做了一遍。
到1970年代,LG将业务触角伸向保险、证券、石化、矿业、电缆,财阀体系形成。
你看,几乎是每年都进入一个新领域,而且做一个成一个,如入无人之境。
SK本来只是韩国数千家纺织企业中的一家,但它没有满足于现状,是最早选择切入聚酯纤维领域的。
1973年它向上游的石化炼油领域进军,到1980年收购大韩石油公司后,便完全垄断了韩国整个石油化工产业。
掌权者的关照同样很重要。
重工业是朴正熙最关心的战略产业,只要你有经营才华,常常是给钱给项目,不遗余力。
当时有个年轻人叫金宇中,1967年才创业,5名员工,一个8平方米的房间。
由于善把握机会,敢冒险,短短八年时间,就通过经营纺织品出口做成了一个颇大的企业。
但奇迹还在后面。
1976年,一家拥有40年历史的亏损企业韩国机械被出售,金宇中冒险抄底,一年后扭亏为盈,博得巨大声誉。
1978年,朴正熙亲自点名,让金宇中接管了亏损的玉浦造船和新韩汽车,并为他提供融资便利。
这两家企业从此成为了大宇集团的核心资产,并改名为大宇造船和大宇汽车。
不到20年时间,这个5人小企业便发展成8万人的大财阀,业务涉及纺织、机械、造船、汽车、建筑、化工、证券、保险、旅游、教育等28个产业。
在一个专业领域里,不断通过抄底收购,整合壮大的行业龙头,发达国家有很多。
但是在如此繁多、经营能力差异巨大的领域里,都能通过抄底实现做大,往往是相对封闭的发展中国家才会存在的奇迹。
现代集团的郑周永,是另一位知名的红顶商人。
1967年,在朴正熙的点将下,靠承建军营发家的郑周永承接了京釜高速公路这个国家级工程。
项目的高质量完成,让朴正熙非常满意,为其进入重工业大开方便之门。
没多久,现代集团便接连进入了汽车业、造船业、核电业,并迅速发展成这些领域的龙头。
必须得承认,郑周永能在一众财阀里脱颖而出,还是有其过人之处的。
抓住石油危机的红利,是其得意之作。
19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,带来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和消费萎靡,几乎各行各业都唉声叹气。
但在别人只看到“危"的时候,郑周永看到了“机”。
国内的建筑业虽然萧条了,但中东市场的建筑业却得益于油价飙升而热火朝天,于是郑周永带领现代集团打入中东市场,成为当地排名第一的承包商。
建筑业的丰厚盈利,给了他进入汽车和造船业的底气。
刚开始进入汽车业的时候,现代跟美国福特合资,销量平平,后来石油危机来了,耗油的美国车更是每况愈下。
郑周永果断抛弃了福特,转向引进日本三菱技术,生产出经济省油的小马(PONY)车型,从此一炮而红。
这款小马车有多成功?
1983年,该车型出口加拿大,两年后就以8.5万辆拿下了加拿大进口车的销量冠军纪录,同年在美国卖出了17万辆。
由于汽车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,到1980年代中后期,现代集团已跃居五大财阀第一名,集团销售额占到了韩国GDP的15%以上。
在五大财阀里,三星在这个时期其实是排名靠后的。
主要原因是1950-60年代,三星的主营业务是制糖、化肥和纺织业,没有及时切入当时的主流赛道。
1969年,三星电子才成立,比LG电子整整晚了十年。
1970-80年代,三星的主营业务全面转向家电行业,电视和冰箱成为主打产品,但这些行业的规模比汽车和石化产业小很多。
因此三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星光黯淡,颇有一副好牌被打烂了的感觉。
尤其是1965年的三星化肥走私事件中,李秉喆的两个儿子沉迷于宫斗大戏,先后揭发老爸搞走私,闹得满城风雨。
老爷子一度被软禁,大儿子被逐出家门,二儿子进了监牢,三星帝国处于风雨飘摇中。
外人一度以为,这个家族要玩完了。
没想到,李秉喆通过将化肥厂捐献给国家,为家族保住了一口气;
随后的继承者,青出于蓝而胜于蓝,竟然将三星带到了一个令其它财阀望尘莫及的高度。
李健熙,李秉喆第三子,外号“木鸡”,是个沉默寡言、胸怀韬略的人。
他在日本和美国念过书,更了解科技产业的发展,因此1968年加入家族企业后就力主进入半导体。
他认为:三星的家电业跟LG相比,缺乏规模和技术优势,如果能拥有独家芯片技术,竞争力将会变得不一样。
当家族中人都在观望和犹豫的时候,他对父亲主动请缨担当重任——
“哪怕只有我一个人,也要勉力一试”。
1974年,石油危机爆发,当时韩美合资的半导体公司Hankook遭遇资金危机,濒临破产。
李健熙敏感的意识到,这是一个重要的机会。
他全力说服父亲收购了Hankook,并将它改名为三星半导体。
事后看来,这笔操作不仅仅是低位抄底那么简单,更是三星在未来几十年能够后来居上的关键一步。
芯片是这么一种产品:
它遵循着摩尔定律,大约每过18个月性能就会翻一倍,以指数级增长的性能最终主导了家电和电子产品的智能化程度,成为了电子业的技术制高点。
拥有了芯片技术,使得三星家电的性能越来越好,在十多年后逐渐就打败了LG,成为韩国家电行业的龙头。
当然,这个逻辑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却非常难。
因为芯片行业的竞争是残酷而又激烈的——
首先,它的竞争是全球性的,美国、日本和欧洲,都是芯片技术发达的地区,作为后来者,三星如何才能超越它们呢?
其次,芯片制造业讲求规模效应,如果无法实现规模第一,巨大的研发投入将无法分摊,亏损非常惊人。
因此,这个世界上的绝大部分电子公司,最终都被迫将芯片部门分拆剥离,西门子、飞利浦、摩托罗拉、东芝……这个名单可以拉得很长。
三星在这场世界级的芯片战争中得以胜出,殊为不易,关键是三个因素在起作用:
第一,它的人工成本,包括工程师薪资成本低于美日欧,即“工程师红利”;
第二,它的资金优势更明显,作为综合性的财阀,三星的其它部门可以在芯片行业低谷时给予支持,韩国的国家体系也会在三星需要融资时给予便利。
因此,它更能耗得起,帮助它度过“剩者为王”的芯片寒冬,迎来最终的春暖花开。
第三,李健熙对“逆周期投资大法”的极致运用。
李健熙掌舵下的三星电子,极度强调“逆向法则”——
刚刚进入家电行业的时候,由于不掌握技术,因此先从低端市场的黑白电视做起。
这个领域当时利润已经很薄,日本企业碍于高成本,基本退出,同行们认为这已是夕阳产业,也纷纷看衰。
但三星人弃我取,将之作为进入家电市场的头炮。
这便是逆向法则第一条:在冷门板块中挖掘入市机会。
1980年代中后期,三星的产品线逐渐丰富,先后进入了彩电和录像机市场。
在这些领域,毫无疑问日本家电的技术更先进,必须要硬碰硬了。
三星的策略是,先买来日本最好的家电产品,拆解+模仿,减少研发中的弯路成本。
在业界,这通常被称之为:逆向研发。
注意:现在仅仅是研究阶段,还不到大规模投资的时候。
这是逆向法则第二条:进入热门赛道时优先研究龙头,少量买入,长期跟踪,降低踩坑率。
然后便是耐心等待,等到行业低谷时,才大规模进场投资。
这点,在半导体产业上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。
半导体是个强周期性行业,因为这个行业的竞争是同质化的,并且依赖于大规模的设备投资。
一个工厂从开建到设备入驻、良率测试、商业量产,通常需要2-3年时间。
这就导致需求和供给周期经常性的无法匹配,于是整个行业的价格便出现周期性的大起大落。
波峰和波谷之间的价格差距甚至可以高达10倍以上!
试想一下,当周期寒冬来临的时候,芯片市场的价格只有繁荣时的一折,远远低于成本线。
这时候,技术能力已经不重要了,更重要的是企业的现金流和融资能力,否则生存下去都将是一件艰难的事情。
也因此,芯片行业的竞争,本质上是对投资能力的考验。
有经验的芯片企业CEO,都会在繁荣周期时谨慎扩产,以保证在寒冬时降低亏损,并有足够的现金储备,熬过漫漫长夜。
而历史上那些在繁荣时盲目扩产的,基本上都已成为了烈士。
1980年的时候,全世界有50家DRAM内存芯片厂商,今天,只剩下三家了,三星独占鳌头。
在踩着对手的尸体上位的过程中,李健熙的每一次出手都精准狠辣。
第一次出手。
1980年代初,日本芯片产业依靠本土家电的强大需求,逐渐超越美国,成为新的芯片霸主。
当时占据市场的主要龙头是NEC、东芝、日立、富士通、三菱五大厂商。
1984-85年,由于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冲击,加上电子游戏机需求的萧条,导致DRAM芯片的价格从每片4美元,跌到了每片0.3美元。
可怕的跌幅,让美国芯片大厂们感到绝望:
英特尔直接退出了DRAM市场,转战CPU,开辟新战场;
德州仪器也打了退堂鼓,导致张忠谋的离开,飞向宝岛台湾,开启人生下半场;
也正是在1984年的寒冬中,三星出手了,融资3.5亿美元大规模投建韩国第一个内存芯片工厂,量产64K DRAM。
技术主要从美光获得,由于后者创业不久,恰好资金困难,因此价格好商量。
这轮寒冬一直到1986年才开始反转,首先是经济形势的好转,其次是美国政府的贸易战。
美国政府对日本芯片产业的强势,看在眼里,恨在心头。
1985年,发起广场协议,让日元大幅升值,削弱日本厂商的价格竞争力;
1987年,再出重锤,宣布对日本芯片征收高额反倾销税,以此逼迫日本厂商限产。
美国政府对日企的强力打压,让竞争放缓,再加上PC电脑逐渐热销,于是芯片价格一路上行,新的繁荣周期出现了。
美国人哪里能料到,日企是被他打压下去了,但“螳螂捕蝉,黄雀在后”,日企空出来的市场份额却被三星悄悄的捡走了。
也是在这一年,李秉喆病逝,三星帝国的权杖正式交到了李健熙手里。
李健熙一上台,就对集团上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,并提出了那句振聋发聩的口号——
“除了老婆孩子不变之外,一切都要变。”
他定下了要成为全球一流企业的目标,提拔年轻人,要求全员加班,出售亏损的子公司,将资金集中在芯片、面板和手机业务上。
1993-94年,芯片价格迎来第二轮大规模下跌。
这个时候,日本厂商由于经济泡沫的破裂,导致资金链紧张,纷纷陷入困境。
同期,三星推出第一款手机,投建工厂,首次大规模量产TFT-LCD面板。
芯片业务上,更是毫不含糊,大手笔投资扩建8英寸硅片生产线,进行第二轮逆周期押注。
很快它就看到了回报。
1995-97年,微软Windows95操作系统的发布,强烈的刺激了个人电脑的需求,让内存价格迎来大反转。
此战过后,三星在DRAM的市场份额正式超越了NEC,成为世界最大内存芯片厂商。
而日本厂商们,就像秋天的黄叶,逐渐飘零。
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过后,日立、NEC、三菱不堪重负,选择将各自的内存业务剥离,重组为尔必达。
这家公司在十几年后的欧债危机中破产,最终被美光抄底,成就了后者的世界第三大内存龙头地位。
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,不仅重创了东南亚,对中日韩三国的历史都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。
对日本和东南亚而言,这是痛苦的逝去20年的开始。
对韩国和中国而言,由于进行了刮骨疗伤般的改革,则是新一轮腾飞的开始。
韩国本来是一个遭受了巨大打击的国家,政治腐败和过度加杠杆在危机中彻底暴露,导致当年GDP增速从前年的6.17%下跌至-5.13%。
韩国排名前30名的企业中,有11家破产了,包括第二大钢铁企业韩宝,第二大汽车企业起亚,第二大财阀大宇集团……
幸运的是,韩国新上任的总统金大中是一位坚决的改革者。
这位被誉为“亚洲曼德拉”的政治家,在狱中度过了六年,两次流亡国外,五次面临死亡威胁,什么风雨没有见过?
1998年甫一上任,金大中就推行企业、金融、公共部门和用工制度四大改革。
这些改革中影响较大的包括:政府职能收缩、国企私有化、打击财阀、废除电影审查制度等。
尤其是强力打击财阀,让一批过去借助政府信用背书,在泡沫中过度加杠杆的企业走向了破产的不归路。
这里面,影响最深的就是大宇集团的破产案。
1997年巅峰时的大宇集团,是韩国第二大财阀(仅次于现代),旗下子公司多达600多家。
但这一切都是由加杠杆得来的:
后来的检察厅调查发现,大宇集团的资产绝大部分都源自收购,为了尽可能的收购更多企业,其债务率竟高达200%,欠债800亿美元。
其中200多亿美元的贷款,甚至是通过伪造假账得来的。
当年大宇集团的破产案,是世界上最大的企业破产案件,令世人为之震惊。
金大中的改革,让韩国经济浴火重生,变得更有效率、更加健康。
不过,这场改革并未能扭转财阀垄断韩国经济的现实。
一批财阀倒闭了,剩下的财阀却由于集中度的提升,变得更强大了。
大宇汽车倒闭了,起亚汽车被现代收购,使得现代在韩国汽车市场的占有率高达90%。
从此,在规模效应的支撑下,现代实力倍增,成为2000年代崛起速度最快的世界级汽车大厂。
另一方面,现代集团旗下的半导体业务也收购了LG半导体,并将两家公司重组为海力士,从现代集团分离出来。
十几年后的欧债危机中,这家韩国第二大半导体公司被SK集团收购,改名为SK海力士。
说起SK集团,它同样有一位优秀的二代继承人崔泰源。
就像三星的李健熙带领着集团从纺织业转型半导体一样,崔泰源则是带领着SK从石化业转型通信科技。
1980年代末,崔泰源曾经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,在那里,他认识了未来的妻子、韩国总统卢泰愚的女儿卢素英。
这层关系,对SK集团的转型至关重要。
1994年,国营的韩国移动通信公司私有化,崔泰源力主买下,将电信业发展成为集团的第二根支柱。
两年后,SK电信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CDMA移动电话的商业化,让韩国在信息产业的发展中走在了世界前列。
亚洲金融危机中,SK电信抄底新世界电讯,将韩国市场份额上升到57%,获得了垄断地位。
垄断了石化、电信这两个规模庞大的产业,让SK集团的实力再上层楼,利润滚滚而来。
接下来,就是2012年抄底海力士半导体,拿下世界第二大内存芯片龙头。
目前,SK海力士是韩国仅次于三星电子的第二大市值龙头。
这笔操作,让崔泰源的财富紧追李健熙,成为韩国一人之下,万人之上的帝国骄子。
当然,李健熙仍是韩国投资界永远滴神。
DRAM内存产业登顶世界之后,他一刻不曾停歇,马上又发动了对液晶面板、数字电视、手机、晶圆代工产业的逆周期扩张。
亚洲金融危机过后,1999年,三星在液晶面板市场超越夏普,跃居世界第一。
纳斯达克崩盘过后,2006年,三星在电视市场超越索尼,跃居世界第一。
美国次贷危机过后,2012年,三星在手机市场超越诺基亚,跃居世界第一。
2004年的寒冬中,三星大规模杀入晶圆代工市场,当年非内存芯片业务的资本开支扩张了两倍。
2009年的寒冬中,三星挖角台积电的技术大牛梁孟松,两年后攻克28nm制程,并继续加码投资扩产,于2010年拿下了苹果的芯片代工订单。
到2018年,三星已超越美国的格罗方德,跃居晶圆代工市场的第二名。
最近十多年,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高速发展,智能手机、摄像头、无人机、数据中心的需求繁荣,内存、闪存、晶圆代工等市场都获得了空前的壮大。
而在这些市场上,三星的地位数一数二。
乘着这股浪潮,2020年12月,三星电子的市值突破4751亿美元,超越台积电,跃居世界半导体行业市值第一宝座。
也在这一年,三星集团的逆向投资大师李健熙逝世。
在韩国经济史上,三星是毫无疑问的C位,正是三星两代经营者的远见卓识,让韩国得以大步迈进高科技产业的强国之列。
而韩国也不仅仅只有一个三星,其它财阀同样能打——
SK集团的SK海力士是世界第二大存储芯片龙头,SK石化每年向海外出口200亿美元。
LG集团的手机业务虽然已经衰落,但LG动力电池业务却异军突起,成为了仅次于宁德时代的世界第二大电池企业。
现代集团在2021年卖出了667万辆汽车,世界排名第四,2022上半年超过雷诺日产至第三。
现代重工是世界最大造船企业,在高端液化天然气船(LNG)上处于垄断地位。
Naver是世界第五大搜索引擎,让韩国成为世界上仅有的四个拥有搜索引擎核心技术的国家之一。
Kakao是韩国即时通讯的王者,被Kakao赶出国外的LINE是日本、台湾和泰国使用频率最高的聊天软件。
Nexon是网络游戏行业的鼻祖,向中国输出了《跑跑卡丁车》、《泡泡堂》、《地下城与勇士》、《反恐精英》、《风之国度》等无数爆款游戏。
2020年之前,韩国的军工出口仅为30亿美元,排名世界第八,2022年却有望飙升到200亿美元量级,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军工大国。
……
韩国为何能在半个多世纪中一路逆袭,经济蒸蒸日上,并不断涌现出优秀的企业?
这个问题有很多答案,在历史转折关头出现的优秀领导人、拼搏的精神、对教育和研发的重视等等,都是重要因素。
2019年,世界各国研发投入强度排名显示:
以色列4.54%第一、韩国4.24%第二、瑞士3.37%第三。
一个全民都在玩命搞研发的国家,高科技产业不可能搞不起来,经济又如何能不发达呢?
作者:君临财富
链接:https://xueqiu.com/4009501516/236513077
来源:雪球
著作权归作者所有。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,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文章末尾固定信息

评论